English

买菜哟买菜

1998-01-04 来源:光明日报 徐家安 我有话说

大约上小学三年级时,我们念过这样一篇课文:“买菜哟买菜,要买什么菜———韭菜?韭菜老;买辣椒?辣椒辣;买黄瓜?黄瓜没吃完;买点儿西红柿……”。

这课文编得如儿歌一般,琅琅上口,我和大家一起有滋有味地念着,只觉得很有意思,又很有生活气息,哪里知道买菜这件事,也同样是“会者不难,难者不会”,又哪里知道自己以后会下放安徽,成家当涂,而由于夫妻双职工,于是也得分摊着买菜。

买得怎样呢?不瞒你说,一上来买得非常“差劲”。究其原因,总归是从小在家有母亲,出门工作有食堂,一向吃惯了现成饭,所以一旦自己上阵,便难免露馅。

为此,买不多久,我就通过反思,找出了一些不足。

一是不晓得鉴别好坏。以买蛋为例,妻买的不仅个大,而且新鲜得壳上有层薄薄的粉霜,打出来个个包好;而我买的呢?不仅个头一般,而且灰黯无光,等到一打出来,更是有的散黄,有的发黑。

二是不喜欢挑挑拣拣。譬如买毛豆———由农民直接从地里采来的新鲜毛豆,妻总是耐心地蹲在摊位边,专拣饱满壮实完好无虫的,一颗颗往篮子里撂,而我呢?总是随便抓上几把便告完事,以致回家一理,可以理出许多的瘪壳、烂叶和青虫。妻因此说我太少耐心又太不细心,其实我那时正在单位的科室里“描图”,工作中特有耐心又特别细心,然而在生活中却表现得判若二人,连我自己都无法解释。

三是我不识“杆秤”,不知道上面那些没有读数的“秤星”该看哪个,又表示什么。这玩意如今已明令淘汰,但当时却普遍使用着,如果不识,就没法和摊主当场“计较”。

知“不足”而后改,情况果然有所好转,然而毕竟由于根底浅薄,买着买着,又接连发生了几次“差错”。

一次是买猪油,自以为准确无误地拎了一挂回家,妻却说“不对”。明明是猪油,怎么说不对呢?闹了半天才知道,猪油有“板油”和“花油”之分。“花油”熬过后留有较多的油渣,那东西鲜香松脆,非常好吃,可是在一些主要的方面,如出油率和油质上,“花油”则明显不如“板油”。

另一次是买青鱼,不料又阴差阳错,拎回来一条草鱼。这二种鱼差别甚大,原本不会搞错,只因为妻想做点薰鱼,关照我上街买条“子”,于是我前往鱼市,也只说要“买条子”,结果鱼老板便给我称了一条,并且信誓旦旦地拍胸脯担保:“不是子不要钱!”及归,方知又错了。

原来“子”,其实不只一种,而是包括着“青”和“草”二种鱼。“青”即青鱼,吃荤,肚子很小,肚杂很少;“草”即草鱼,吃素,肚子里一大堆肠子,故又名“屎”。当地人对比这二种鱼,不论别的,单论分量的实在与否,也因为草鱼的“虚头”太大而偏爱青鱼。

还有一次是买“肋条”,要求买“好一点的”,为做“红烧五花肉”用。那时候猪肉是计划供应的,如果买到好的,恐怕一半要凭关系,一半要靠运气,无奈这二个“一半”我都不行,所以在食品站买好“牌子”,又在一个取货的小窗口前排队等约半个小时后,才终于有人从那很小的窗洞里递出来一刀肉,而它与一个“好”字,似乎也相去太远,以至回到家里,妻一见便嚷了起来:“这是刀什么肉?你自己睁开眼睛看看!”

这是刀什么肉呢?翻开一看,即可发现除外面有一点“肋条”外,里面尽是俗称“槽头肉”的“颈圈”。

总之,别看“买菜”简单,我还真有过不少买得“差劲”的经历,这使我每次回想起来,总会不禁想起儿时念过的那篇课文,从而不胜感叹:唉,买菜哟,买菜!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